《Hooked》作者Nir Eyal有一项对手机上瘾的研究:我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平均每天约3小时,大学生每天平均花费9.5小时,甚至超过一个工作日。其实,那些真正沉溺虚拟世界的人根本不会认为自己每天刷手机有什么问题。
简·博克在《拖延心理学》中提到的:青少年时期,人们会觉得时间和未来对于自己是遥远的,自己有无限的可能性。和题主一样,我也极度颓废过一段时间,且就是自我放纵,那段时间为了逃避现实还自我安慰:以后会好的,以后一定会奋斗成大牛的。
青年时期,这个时候,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变得更具有现实感了,我们会认识到,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完成一些事情。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然后在嗡鸣器响一次后,就电击一次,最开始狗狗还会疯狂挣扎,想要逃窜,但日子一久,嗡鸣器再响,哪怕笼子打开了,狗狗也只会在地上哀嚎和颤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生活的圈子开始固化。当你想要尝试一件看似不可能的挑战,你会下意识的不太好意思告诉他人,甚至会遭到家人朋友的反对和嘲笑。
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所说:只要你的兴趣还在,可以一直做,什么时候都不算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里推荐一本有助于改变自身思维的书:
但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人每次使用意志力它都会有消耗,所以自控可能会导致失控。自控力也像肌肉一样有极限,它被使用之后会渐渐疲惫。一如上文中你刚打算减肥,就照着健身大佬的强度进行训练。这样的行为完全靠自身的意志力执行,所以很快就消耗殆尽。
研究时间管理的学者纪元提到一个“烂开始”法则:每天做一些你很难放弃的最小的、有成就感的小改变。这一步你的目标是完成这个小改变,它可以很好的训练你的意志力。
来自《人物》去年一篇报道《金靖不是总有好运气》中一段主角金婧的自述:“后来我突然觉得我的人生就是部电影,活到90岁就是90分钟,现在我27岁,这部电影才演到27分钟,27分钟,这个主人公就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如果在27分钟这个人就已经中了彩票成功了的话,他后面一定会非常惨。”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罗兰人生过早过快的接触到强刺激,会导致你对人生整体的想法和思维都发生改变。
先从最容易适应的难度开始,循序渐进,比如你如果一开始是没耐心看长文字的人,就没必要强迫自己一开始就看完一整本书,可以先从浓缩精华,视听结合的TED演讲开始看。这里我强烈推荐你去听一下TED的心理类演讲,非常有价值感而且不枯燥,我就是从看演讲开始,在三个月内夺回了我后来读书,写作的注意力。
当我们淋浴时,我们的感官被封闭了,接收不到外界的新鲜信息。所以洗澡时,就特别容易产生灵感。
这就迫使我们活跃的大脑转向「内在」,去聚焦和遍历那些储存在记忆里的想法、念头和观念,然后放出些平时被知觉阈限所关住的东西。
“我已经连续加三天班了也没做完这份文件,老板这给我安排的什么破事。”这些人会很烦躁,但不会抑郁。
“我挂科也没办法啊,谁让老师不给划重点。”
“这份文件也没那么难做吧,为什么我加三天班都没完成呢,我的效率出了什么问题?”虽然这么说有点儿不合适,但的确,人只有在抑郁的时候,才愿意思考。
“凭什么老师不划重点我就得挂科呢?其实我根本就没认真对待过这门课吧。”
如果可以的话,我就会去做,但我真的做不到。
我想做,但是我缺乏天分(或者缺乏金钱,或者缺乏人脉,或者缺乏……条件)。
我想做,我就是没有时间……
我想做,但是这件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如果我父母在我年轻的时候多给我点儿支持,我就做成了。
如果年轻的话,我就做了,但现在,我已经……孟子曾经说过:「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意思是:「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话语;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嗯,资本大佬们看见这个投票结果应该会很满意,
也想着改变自己,去找兼职做,多挣点钱,也有理想,可是就是没有动力emmm,为啥没动力呢?为啥你会一拖再拖呢?
“我每天赚这点钱花,我觉得我一个月够用了,我为什么要努力?”我们被这样的信息牵绊着,我们着手于当下,觉得眼前的钱足够花了,不需要有积蓄,每个月偶尔一两次聚餐,偶尔和朋友出去吃一顿饭,也足够维持基本的开销了。
“反正我在这个公司混,朝九晚五,没什么太大屁事,这样不是挺好的?”
“哎呀不要破坏这么安稳的工作啦,先做着再说。”
它是指在有限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富,持续而反复地投入到某一领域,长期坚持,最终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实现财务自由。什么意思呢?举个小李子,你现在每天刷手机虚度光阴是不会有任何进步的,但是如果把每天玩手机的半小时分给另一件事,比如画画,每天持续反复的练习画画半小时,通过掌握的画画技能去接一些约稿,并随着你越来越长久的坚持,最终会通过画画赚到源源不断的钱。这就是复利思维。只需要在这第一步,做出一个“半小时”的改变。
吃得好睡得好又积极锻炼显然有很多益处,包括减重、获得漂亮的外形和健康,更能带来积极情绪。体能不仅是敏锐度和生命力的核心,还影响着我们管理情绪、保持专注、创新思考甚至投入工作的能力。
魔术师哈利·胡迪尼说过——让我们换个说法。比如说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你走进一家餐厅看见汉堡,你的大脑会告诉你,快吃!快吃快吃!
凡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大脑就会相信。
诞总在奇葩说曾经提到:
早上七点睡醒开始玩手机再拿网课期间来说
到中午才起床吃饭
为各大群聊的99+做贡献
在抖音各大网红的评论区都有一席之地
学一会习就忍不住看手机
晚上早早躺进被窝然后追剧(打游戏)到深夜
从不预习沉溺于这种自在,也迷失于这种酸爽。
打卡后销声匿迹
班级小群比网络课堂更活跃
作业全抄,笔记补不完
随时随地timi一把
上了公交左右张望两下也没有熟悉的人,只好掏出手机来看手机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通信,支付,工作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提升,这无疑是有利的一方面。
吃饭时拍照总是先于品尝一步
哪怕身边有人陪着,照样各玩各的不亦乐乎
不论熬到多晚,只要有手机,我就是清醒的
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动机保证充足的睡眠:
明白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会有怎样的结果,或好或坏
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佳睡眠时间应该在22:00-7:00,可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延长或缩减呼吸训练:
偶尔打盹或者午休一下也可以补觉
吸气~放松身心:
呼气~
放慢节奏(你懂的)
多看看看绿植OMG这和忍不住玩手机又有什么关系呢?
听一些旋律欢快的个歌曲
走出去慢跑一会儿
与人交流、和宠物玩耍
找了一个工作,每天不需要做些什么,工资能够保证活着,时间久了,感觉自己颓废了,什么也不想做他不需要考虑买什么菜、怎么买划算、什么季节吃什么、什么品种好吃;
学生在家玩游戏,不能说全部,80%的人都是这样的吧,不然怎么一个国家只能出一个马云,一个刘强东,一个雷军……
父母在家追电视剧,
工作的下班刷抖音。
(学生)想想自己的作业,不喜欢。所以宁愿无聊的玩手机,也不去做作业,非拖到不能再拖。这几天追剧时,看到《幸福触手可及》中周放为了找到了设计厂家,开几个小时的车到苏州,与厂家见面,试图劝服厂家与其合作。下着大雨,她一个人冲到车里给厂家拿伞,她的精神打动了厂家与她合作。
(父母)想想自己的家务,不喜欢。所以就心安理得的躺在沙发上看剧。
(工作的人)想想自己的工作,不喜欢。所以下班后1s都不想看见与工作有关的,暂时沉浸在手机中放空自己。
别说我没有梦想,谁又不想做那对酒当歌、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但要想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先改变当前的困境,有目标无动力也不过是黄粱一梦,不是吗?至少如今我成功改变了懒散的状态。别着急,以下就是想分享于你的些许经验。
别说我没有目标,谁又不想多财多亿、财华横亿、凭亿近人?
一是主观时间,指对于时间流逝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感觉,不可量化。相对而言,我们更偏爱于沉浸在主观时间,在主观时间的汪洋里我们能摆脱钟表般的线性时间观念,并且不受【现在时间】的限制,感觉到更加自由与独立。
一是客观时间,像钟表一样,莫得感情地转动,无法被更改或弥补。
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简直是噩梦般的日子。天天去自习室疯狂补习,恨不得把书吃进去。但是我的一个舍友就很神仙了,即使考前一个星期,他也没有碰一下书本。(WTF???我刀呢)
“卧槽,你还不复习?那么淡定的吗?”
“慌什么,考前看一下就保过了。”
“大哥,11本书啊,上课都一个b样,你心里没数吗?”
“淡定,我们不一样。”
事后我调侃他,问他后不后悔没有早点复习。
“我以为我做足了准备,最后翻一下书就能过了,看来得提前两三天了”。
“我们都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了,同样没听课,你哪来的自信能补完?”
“反正我认为我到最后肯定能过。”
损失厌恶指我们在面对风险与机遇时,对损失的厌恶超过了对获得的喜悦。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不是吗?
有一个抛硬币的实验,相信你也听过呀。超过65%以上的人,选择了A选项。即使能够多赚取1000,我们还是会对损失500产生抵制情绪,去选择更加保守的方案,仅此因为不想损失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假设你在某某大赛中获得奖金1000元,接下来你有两个选择。
A. 拿走1000元离场而去。
B. 抛硬币,正面奖金翻倍,反面奖金减半。
真正的自由是当你的身体和心理达到同步状态,且不必再被迫去完成一些事情时,在客观世界里由自己掌握接下来的计划。而沉浸于由自己构造的主观世界的自由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见不得光。
记得那个建立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嘛?他可能是成长心态的经典代表之一。与固定心态相比,成长心态更具有弹性变化,塑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对探索未来未知产生更大的激情与动力,而非恐惧,不是吗?
2009年,保证每天打领结去上班。
2010年,每天尝试用普通话与人交流。
2011年,只吃亲手杀死的动物。
2013年,每天在Facebook上结识一个陌生人。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于宙老师这段话,可以说是把「假」努力描写得淋漓尽致:“许多人看似拼尽全力,但其实不过是在感动自己。”
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于宙《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part1、学习目的不明确具体情况我们具体分析,建议先花1s点个赞 『私藏』后再浏览(后面干货一个比一个炸)
part2、缺乏好的习惯
part3、专注力的不足
①“我目前最想做好哪件事?”坏的粒子就拿我举例,比如说,昨天下午吃了个榴莲,觉得口腔里味太大,甚至已经影响到个人形象了
②那怎样的目标是最能解决问腿呢?举个栗子,比如你这次寒假你要考过科目三,你每天上午去练1个小时,持续14天,除了熟悉场地外,再付费模拟一两次,并计划达到一种怎样的效果,这样的目标就很清晰明了
心里翻云覆雨,身子躺若泰山,其实就是我大一时候的真实写照,每天眼睁睁看着室友陪他女朋友去操场刷微信运动的步数,哪怕自己心里已经像是被猫抓了一样,哪怕已经是如坐针毡,非常想去锻炼。
看似悠然自若,其实内心焦灼,
痛苦慌的一批。
三毛曾说过一句话“没有人能够抛弃你,除非你自暴自弃”
顾名思义,“高刺激” 就是那些你喜欢做的、能让你兴奋的事物,而“低刺激”就是让你无感的事物。说的简单直白些,远的不说就拿知乎来说事
二维时间管理术:专注力(效率)×时间=时间价值(成果)所以我们可以将工作简单的分为专注性工作和非专注性工作
人高度专注的状态一般只能持续15分钟,不会超过20分钟。所以我们可以把握好这个规律,把握好15-45-90这样的时间节奏,才能更高效地进行学习工作和休息。
如果你的工作主要是面对电脑处理文件,最好每隔45分钟就休息一下,因为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专注力一般只能维持45分钟左右。
人体内还有一种周期性规律,叫作“亚昼夜节律”。亚昼夜节律以90分钟为周期。人脑比较清醒的90分钟和产生倦意的20分钟会交替来到,形成一个循环。
1)监督模式:限制你玩手机的时长,设计时间内自动锁屏;
2)睡眠模式:晚上玩到凌晨的熬夜党,开启这个模式,固定时段强制锁屏,让你只能数羊被迫入眠;
3)学霸模式:远离其他娱乐app骚扰,对想刷b站和知乎的人,特别有用。
“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人对未完成的课题记忆比较深刻。
但目标实现后,人对已经完成的课题,记忆就没那么深刻了。”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蔡格尼克效应”。
人在紧急情况下,脑内会分泌一种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把大块工作分割成小块工作,再给每个小块工作设定时间限制,并使用秒表计时,可以将时间“可视化”,能够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紧迫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能提升学习能力,使头脑变得清醒。
由此,大脑就能发挥出最高机能。
1、先准备六张同样大小的便条,其中三张空着啥也不写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说:“连吃一个星期的「曹氏鸭脖」!!!直到吃到拉肚子为止” 这不是变态也不是宠爱,只是因为它的味道 真 ! 的 ! 香 !
2、剩下有两张,写小的奖励(可以是一杯奶茶、也可以是一包火鸡面啥的)
3、最后一张是大奖———积分卡
(如果攒够三张积分卡,也就是坚持够了三个星期就可送自己一个礼物 具体是啥自己想)
1、早上起床后的2~3小时
2、休息之后
3、有氧运动(游泳、慢跑、骑行)过后
4、临近考试和下班前的一段时间
5、假期作业和策划方案截止日的前一天
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血清素会影响人的胃口、内驱力(食欲、睡眠、性)以及情绪。血清素对睡眠的影响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沟通的一种化学物质。
普心[2]上面给注意力分了两种,一种是随意注意,另一种是不随意注意光听名字可能有点绕
随意注意:就是我们有意识的去注意一件事,比如我想学心理学,我就会主动的找相关书籍资料。就比如我现在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去干嘛,结果突然知乎给我发了个提示音,我一下子就被这个推荐吸引了,结果就刷了一下午知乎
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本身没有目标,注意力处于一个待命状态,会被周围的刺激所吸引。
冥是冥定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思绪停止住,什么都不想,专注感受当下(因为我接触冥想时间也不长,是上次看一份文献[5]看到冥想会对我们大脑产生改变,我才接触冥想的,所以有说的不对的大伙指正哈)
提前警告:手术全过程没有麻药,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正中红心的戳中你的痛处,但希望你能坚持把这场手术做完,走向痊愈的第一步。
写到这儿,我不仅打了个寒颤。躺着真舒服啊,想去把没做完的作业写完,把快到Deadline的工作结束,不断地告诉告诉自己快点起来,但是身体根本无法动弹,只想蜷缩在被窝里,贪婪的享受着这“片刻”安宁。
别人可以早睡早起,十指不沾手机屏幕,学习工作单日完成,还将复盘和成功发到朋友圈,不断地在进步。这就是我们脑中的两个自我在作怪。
而我本也可以,但最终只是觉得好疲惫,在朋友圈默默地扎心难过,最后给他点了一个赞。
有些神经学家认为,我们只有一个大脑,但我们有两个想法。或者说,我们的脑袋里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任意妄为、及时行乐,另一个自我则克服冲动、深谋远虑。
我们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有时觉得自己想减肥,有时觉得自己想吃饼干。—《自控力》
咦?这里有个小红点,让我来点点看。好悔恨呐,
Two Thousands Later(自动配音)
我眼睛怎么突然酸了。
比如你要减肥,“下班后要不要去买杯奶茶?”这样的决定就需要很强的意志。这时候再回忆一下你的决定。
是选择换一条路干脆不经过那家奶茶店还是在路上发着消息,聊着聊着就想放松一下,顺其自然的去奶茶店了?至少选一天,把自己做的决定记下来。
比如,有一项研究调查人们每天做多少和食物相关的决定。要是问你的话,你会怎么说?
人们平均会猜14个。但如果我们真去数的话,这种决定大约有227个。人们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这200多个选择的。
而这仅仅是和食物相关的决定。
如前文的绕开奶茶店。哪些是会消磨意志的?
今天需要好好的休息治愈,于是我要来杯奶茶。坚持记录过后你会发现,这样子记录还会帮助你减少在注意力分散时做的决定,同时增强意志力。
玩手机的时候你必定是会有那么一些瞬间想抽身去学习/工作的,但是为什么没能成功?是因为什么想法导致的?先从观察自己开始,让自己取长补短。
如果很完美的成功了,那又是因为什么样的自我暗示,驱使你离开了手机。
神经学家发现,人脑像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对经验有着超乎大家想象的反应。所以你网上冲浪的时间越久,就冲的越猛。
如果你每天都让大脑学数学,它就会越来越擅长数学。
如果你让它忧虑,它就会越来越忧虑。如果你让它专注,它就会越来越专注。—《自控力》
这是一个训练意志力(脑子)的方法
也是自控力这本书中提到的,快去看书!你想不想在未来一年里的每一天下午都吃一块糖?
欢迎光临 爱锋贝 (https://wechat.aifengbe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