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7 17: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mac更好用。
答主主业是软件工程,并且是一个对各种意义上的“设计”都很感兴趣的「设计爱好者」(主要也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太“程序员”了,培养一点文艺的兴趣爱好),体验过比较多的操作系统(主要也就四个门派:win、mac、deb、rh),不讨论这些OS背后的原理和一些技术上的细节,毕竟网上关注这个话题的很多人也看不懂,就单说普通用户接触最多的「桌面」和一些用户交互上的东西。
先声明一点:自己用着不习惯不代表不好用!!!
比如你习惯了win每个软件都自己在软件里做一个导航栏,而mac把软件的导航栏集成在系统状态栏上,你觉得不好用,这并不是真的「不好用」,只是不符合你被win训练出来的「使用习惯」而已。
真正的「不好用」是指:相比A,B在完成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所需要经历的步骤更多,从0开始学习花费的学习成本更大,那么B就是不好用,A就是好用(这也是很多开发者觉得SpringBoot很强大但是不够好用的一点原因)。
Linux系列
deb和rh是Linux里头最流行的两套桌面系统解决方案门派,都是采用的Gnome,区别在于Fedora会采用原生的Gnome,但deb系的桌面系统发行版大多会对Gnome做一些修改以适配deb系用户长久以来的使用习惯。
在2021年看这两个Gnome桌面,可以通过Tweaks进行自定义,几乎可以根据任何用户的操作习惯修改成合适的桌面,如果实在不习惯,你甚至可以自己写一套桌面自己用。完全的自主,完全堵住任何人说“这个系统的桌面不好用”的嘴。但,普通用户真的有这个计算机水平吗?有这个水平的人也不会在网上抱怨这种问题了。
再看Linux的软件生态,作为一个码农,我个人认为Linux的软件生态还是很丰富的,但,普通用户会觉得丰富吗?除了那些优秀的开源项目,那些大公司背书的优质软件要啥没啥,更遑论很多“隐藏款”软件安装的时候还要使用apt、dnf这样的软件管理包进行安装,对普通用户太不友好了。
win系列
win是非常著名的桌面OS系列,从win xp开始就在世界范围内疯狂占领市场,win系列在PC端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的恐怖数字,因为MS首先在字符界面下实现了图形化操作(尽管是乔布斯先做出的图形化界面操作系统,但微软的商业化更成功,所以给了很多人是微软先做出来的错觉),这一手先入行带来的外部性效果太恐怖了。
而且微软作为人体工学的大师,对系统UI的雕琢也是十分恐怖的,在UI设计上几个非常重要的“magic point”都被win利用得很彻底,这些“point”就是利用鼠标和桌面系统互动时最高效的几个像素点。这里以win的菜单键为例,win的菜单键在整个屏幕的左下角,那么用户在想要打开菜单的时候并不需要思考、定位菜单键的位置,只需要用力把鼠标往左下角一甩就可以精准定位到win菜单键的位置上,这非常符合「好用」的定义。也正是这样的雕琢,让win在几十年内都保留了很强的竞争力,毕竟用户的选择不会骗人,好用的东西就是好用。
再说win的生态,因为当年的wintel联盟,很多软硬件厂商都愿意为win开发自己的应用或是驱动,而微软为了方便各大厂商开发图形化的程序,也开发了自己的DirectX图形驱动程序,win系列软件生态蒸蒸日上。
再后来这一先发优势愈来愈大,也就导致了win几乎是「电脑操作系统」的代名词了
写到这里,不难看出答主是一个老“软饭”了。毕竟答主是surface、Xbox这种智商税都交过的选手,对微软的情感非常复杂。
但我们在2021年再来看这个系统——Windows 10,软件生态一如即往的耐打,甚至答主在主力机是mac的情况下也得卑躬屈膝地装一台win系统的台式机来打游戏……但win输在哪了呢?输在了微软没能敏锐地捕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风口。
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在传统台式机下,鼠标点控的操作方式和win的桌面系统结合得非常巧妙,简单来说就是“好用”、“高效”,我认为这是对一个工具最高的评价。但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奏到来了,笔记本电脑的出现让这一“习惯”变得不再是win的优势了,关于在笔记本电脑上如何控制光标这一问题,很多厂商都有着自己的解决方案:滚球(现在在银行的某些机器上还能看到)、红点(ThinkPad是笔记本历史上永远的经典)以及触摸板(这个就很常见了)。经过市场的选择,最后留下的最佳解决方案就是触摸板,但win阵营始终没有做好这个触摸板和人之间的交互,作为操作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输入部件却做的并不好,相比微软之前对鼠标操作的打磨而言,甚至可以说微软做得很差,直到2021年才微软才从系统驱动的层面解决了触控板不好用的问题。
而这只是一个答主耿耿于怀的小例子,并不是击垮win的重要的原因,不过也能管中窥豹,看出微软的一些问题。不过话说回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奏没有把握住还有机会上车,但微软却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关键点都错过了,这也是蛮厉害的……具体可以结合mac系列的分析一起看微软是怎么错过的,而这又是如何导致win相比mac「不好用」了。
不过作为一个软饭,看到微软在云服务的市场抓住了机遇,还是很开心的。
mac系列
mac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系列,可以追溯到当年年轻乔布斯和年轻盖茨之间的很多故事,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我这里直接切入主题,在2021年,mac为什么好用。这个「好用」和苹果的完整生态是分不开的,要结合iOS、iPadOS以及macOS一起看。
苹果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太霸道了,什么都要管,软件的发行、设备的接口、用户的习惯等等等等,这让人很不爽,多少有点“我教你用电子设备”的感觉,但其实静下心来接受苹果强制的解决方案后,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说出一句:“真香!”
先说对软件发行的管理吧。这点我是非常赞赏的,因为国内恶劣的互联网环境,软件厂商给用户喂屎的行为相当常见,由于百度作恶(百度搜索头几条不是软件厂家的官网)和微软自家软件商店不给力,点一下下载一堆流氓软件的事情经常发生,然后流氓软件各种占用后台、消耗资源的事情也是常有发生。我感保证看到这个答案的大部分用户打开自己win的C盘,根目录下看到的肯定不止7个系统默认文件夹,打开自己的任务管理器,后台进程中看到的肯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拼音进程,并且你们还在注册表中找不到这些进程的卸载链接。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个公司强制替普通用户把关这些流氓的行为还是很不错的,并且mac对自身管理员权限的限制,流氓软件可发挥的空间也会更小。对与普通用户只想使用电脑的单纯动机而言,mac更胜一筹,不过限于国内环境。在国外很多人还是比较讨厌这一点的,更有美国的议员把苹果霸道的行为和我党啥啥都要抓的行为联系起来说苹果是精神中国人的,哈哈哈哈哈哈,笑死。
再说设备接口这点,确实没法洗,不洗,不过苹果想努力让mac上只有雷电接口这一点还是值得赞赏的,相比微软Surface系列为了使用自家的Microsoft Connect接口而不用雷电接口找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相比,mac至少坦诚些。但和win还可以在其他设备上运行这一点一比,mac略输一筹。
最后说说软件生态这码事,苹果一直在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呼吁更多的厂商为其系统适配软件,但现在看来除了设计行业,其他行业的响应并不积极(别和我说软件行业,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就是会对不同系统适配软件,很多mac上的软件在Linux上也有,而且还会对deb和rpm都适配),这一点mac略输一筹。
说到软件生态,还想说一说“苹果税”的事情,30%的平台抽成其实算是平台分销商和软件开发商之间一个比较默契的潜规则了,Steam也是如此。而且相比国内一些应用商店动辄“七成是人家的”的分成方式,可以说比较良心了。但很神奇的一点是,游戏厂商可以接受Steam上30%的平台抽成,游戏价格在Steam上和自家平台(就是没抽成费用的意思)上卖得一样;但却无法接受Apple Store上30%的平台抽成,在Apple Store上的价格就是原本价格+30%抽成价格。这个令我比较费解……就仁者见仁吧……
那么我为什么还会说mac更好用呢?还是说回到苹果的生态联动和把握住移动互联网浪潮这一点。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引爆是从iPhone这样的智能手机开始的,微软一直想做手机,但怎么都做不起来,其中缘由这里不赘述,大家感兴趣可以查查当年微软是怎么恶心开发者的。在iPhone火爆之后,mac也及时跟进了适配,让苹果在整个生态的联动上甩开了微软几条大街。
这边举几个例子:
- vlog制作:以iPhone的摄像头记录生活作为起点,在mac的iMovie上可以直接调取拍摄的素材,并且iMovie还整合了用户iTunes上购买的音乐、影视素材,实现了真正的一站式制作vlog,还顺手解决了版权的问题。
- 视觉工作:mac以自己优质的显示屏和自身优秀的动态色彩调整程序(即结合环境光调整显示色彩,以实现不同光照下同一色彩的不同现实反馈)帮助设计师们更方便得调整色彩,省去了设计师要先印刷才能观察颜色的步骤。
- 多桌面切换:这个功能在win上也有,且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我一直没有使用过,主要还是因为切换桌面并不方便,但在mac的触摸板上三指左右滑动就可以实现切换桌面的操作,这很巧妙地解决了笔记本之类小屏幕上多内容显示的问题,写全栈程序/看文档无缝切换或是剪视频/看教程迅速切换的体验真的无可比拟!
- 接力功能:用户在苹果设备上正在使用的苹果自家软件可以无缝切换到其他苹果设备上继续使用,省去了切换设备时重新打开对应软件的操作。
- AirDrop:这个功能是我认为苹果设备上最伟大的功能,没有之一,在不同设备间传输文件,以往会通过QQ、微信之类的软件,现在你只需要使用AirDrop传输,不仅没有传输大小限制,传输速度还快,真的好用!
- M1芯片:作为一个程序员,多平台应用开发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不同平台的程序开发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底层CPU指令集的差别,苹果统一了所有设备都使用arm指令集,这对开发者而言简直是一大福音!!!更不用说M1堪比i7的CPU性能和比肩1050的GPU性能下还有长达8-12小时的恐怖续航了!!!
这些只是一些我常用到的例子,mac在苹果生态内的便捷性真的是无可比拟,苹果恐怖就恐怖在不仅领航了移动互联网,还把之前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也带入了进来,让曾经的产品也变得好用了起来。
总结
mac是很贵,相同的硬件性能下,要贵出2k-8k的价格,但mac是值得这个价格的,各种细节上的打磨,各种设备间的联动,让电脑更好用也更迎合时代的特征了,这就是他贵的理由。
不过软件生态的缺失永远是mac的一大痛点,AutoDesk全系列几乎都没有对mac进行适配,这也是劝退很多工程师的一点;Adobe系列产品在mac上的表现一直不是很好也让很多人对mac持观望态度(尽管Final Cut X做得很不错);大量的游戏开发也是优先win平台,又劝退了一帮游戏党(这一点我相信伴随着云游戏的发展,OpenGL以及Vulkan也越来越强大,未来跨平台的游戏会越来越多,DX如果再找不到自己的优势,也将成为过去式)。
总得来说,用户在用mac的时候会很「舒服」,熟悉「边际效应递减」的网友应该知道这种「舒服」的感觉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非常恐怖的,相比这样的劳动付出,这个多出来的价格真的不算贵,反而性价比很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