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恋爱经历告诉我一个道理:男性更看重确定,女性更追求不确定。只有处理好确定性的问题,才能收获好的亲密关系。 关于「确定性」在亲密关系中作用的问题,大家可以通过想象一个场景来体会。
这个场景是,想象有一天你们家开车去露营,你提前做好了攻略,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开着开着,你发现路线跟手机地图不一样。前方道路不通,往回开又找错了方向,来到一片荒地,迷路了。周围没人,手机信号不好,天也快黑了。
对这样一个场景,你会有什么反应?
有人会感到很焦虑。有人会后悔:当初就不该出门,干嘛要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露营?有人会生地图的气,心想,地图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可以出错!也有人会冷静下来,想办法,到处转一转,看能不能遇到个人指路什么的。
但是也有一种人,他的反应是:
「也好啊!反正我们都是要露营,这片荒地不正好用来露个营吗。」
虽然之前不是这个计划,但说不定是命运把我们引到这里来的。于是搭帐篷,找吃的,唱歌,玩耍,在这里制造一段珍贵的回忆。
跟前面几种相比,最后一种应对方式有什么不同?
前面几种方式,努力找原因也好,想办法也好,都想在不确定的状况中重新找回确定,让这个事情变得可控。只有最后一种,是直接接受不确定本身。
那并不是他计划中的旅行,也不确定那里隐藏了什么样的风险,接下来的行程如何安排?明天会遇到什么事?会不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这些他都不知道,但是不妨碍他享受当下这一刻。
这是一个隐喻,用来理解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每个人在出发之前,都有对亲密关系的设想,甚至是非常具体的计划:跟什么条件的人结婚?结婚以后怎么相处?
但是当我们真的出发以后,常常发现跟想象的不一样。也不知道身边怎么会是这个人?或者,这个人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也不知道这一段关系会走向哪里?会不会越往前走,反而离当初的计划越远?
这种情况,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重点是,我们用哪种心态应对?
心态的基础是观念。我们这个回答的主题,就是:用什么样的观念看待不确定?
人有追求确定性的本能。做事情之前为什么找资料,研究方案,做计划?迷路的时候为什么看地图?都是为了减少不确定。
我有一个朋友,不管去哪旅游都会做一个表格。每一天看哪几个景点,中间到哪里坐车,几点去哪个饭店吃饭。都定下来。
很多人多少也会有类似这样的习惯,希望把凡事提前安排好,到时候不要有意外。对这些人来说,意外就代表着麻烦,越少越好。
在亲密关系当中,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承诺。
第一讲我在三元素理论里讲到,过去的人们组建家庭,生孩子,本身就是一种用来减少人生不确定性的手段,再通过法律和信仰约束起来。这就是过去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到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就只有:稳定,可靠,不要有麻烦。
我在咨询当中遇到过这种人。回到家一句话都不讲,就在书房戴上耳机打游戏,老婆想要跟他聊点什么,他都很烦躁。「任何人都不要给我找事,我就想一个人在家静静。」
我问他:「你想一个人,那干嘛要结婚呢?」他也很坦诚,说:「结婚就是为了结婚。」
这样的人只想要确定性,恨不得别的什么事都不要有。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不这样。
举一个例子。
每到节日、纪念日,你希望对方给你送礼物。这个礼物你希望确定下来吗?最确定的方式,就是提前选好你想要什么,这样绝对不会买错,然后再写到对方的待办事项里。到了时间就提醒他付款。
这样,可以保证你每个节日都收到最想要的东西。
可是你愿意这样做吗?很多人嘴上说愿意,真这么做,感觉还是怪怪的。
他们会说:「我要的真的只是礼物吗?不是!我要的是背后那份心意。」那份心意是不确定的。因为不确定,它才有价值。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论提到,人在解决了底层需求之后,就会产生上一层的需求。对确定性的需求,总的来说是靠近原始和底层的。
物资匮乏的时候,我只想要一份礼物,只要有人付款就够了。现在我自己也能买,所以重要的不是这个东西,重要的是他亲自给我选,而且要他主动记得。
这是因为底层需求解决了,只有「确定性」就不够了。这种时候,人们就越来越不想按照固定的安排过日子了。
总的来说,男性更看重确定,女性更追求不确定;上一代更追求确定<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