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键注册,加入手机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 中国患者的医药支付能力还很低。
如果按照原价一针70万,一年的治疗费用超过400万。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发病率大概在1/5000-1/10000,而且如果不治疗的话婴儿很难活过两周岁。所以患者人群就摆在那里,中国现在一年新生儿数量为1000万,SMA患者也就1000名左右,这里面一年能拿出400万去救孩子的家庭应该在个位数左右,所以这个药在中国一年的销售额也就几千万。
进医保之后一年的治疗费用约为20万,而且医保报销超过一半,也就是个人一年只需要负担不到10万。医保谈判方也说了,3.3万/支这个价格可以惠及的人群在1000人-2000左右,那中国区总体的营收应该在3-4亿,这比之前的几千万可是增加了大概十倍。
2. 打击竞争对手。
说实话渤健把价格打到这个水平,后面国内相同的竞品连研发立项都不用想了,就几个亿的营收规模仿制药都不一定能回本。对于国外的相似产品,也不会再想进来,毕竟就这么几个亿的营收也没啥好抢的。
所以,看上去渤健短期牺牲了很大的价格。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哪怕它专利到期了,恐怕都没有竞争对手,如果能维持十年左右几个亿稳定的现金流,何乐不为呢?
3. 跟医保局搞好关系,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这种软实力可是无价的。
在中国卖药,医保局这关是迈不过去的。渤健现在靠这个罕见病的药跟医保局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在患者心目中树立好口碑对于之后推广其他药品也有帮助。
央视这次把这件事推上热搜不就是变相给渤健做了广告吗?
4. 这个价格是医保局测算之后给出的底价,渤健没有任何的还价能力。
既然医保局只能接受3.3万/支的价格,而且考虑到上面3点的好处,渤健也没有理由拒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