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2-27 14: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准备把题主的这个问题拆成3个小问题来逐一讨论。
第一个问题:新冠肺炎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月份的乘用车销量为22.4万辆,同比下降81.7%。算一算,因为隔离的关系,让整个行业少卖了100万辆车。这还只是一个月,3月、4月、甚至是5月行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全是疫情的锅吗?不是。
当我们拉出近几年国内汽车销量数据时,可以看到,2012年以后,行业就进入了微增长的阶段,2016年,国家一波优惠购置税政策,又把市场推向了13.7%的高点,但2017年增长又回到了3%。2018年,是一个将被载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里程碑年份,我们的汽车工业在大刀阔斧的挺进28年后,第一次进入负增长,全年下降2.8%。2019年销量继续下探,下降8.2%,虽然我们依旧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市场见顶,由增量转存量的趋势已经很明显,疫情只是把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给放大了。
市场见顶,经销商们还好吗?这段时间,你在家刷短视频,不少人应该都能看到,曾经卖给你车的那个4S店销售顾问,开始直播卖车了。当初他像老罗一样,和你说他们卖车不赚钱,就是交个朋友一起吃酸菜鱼,这是真的吗?
销售顾问可能把假话当真话给你说,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老板是把真话当假话告诉他的。根据201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能盈利的经销商数量仅为29%,处于亏损状态的为44%,处于平衡的是27%。这里盈利的经销商里应该包含大量不接受厂家指导价的指导,一定加价才给车的强势品牌经销商。无论怎样,7成以上不赚钱就是现状。所以,整体来看,不管是让人在驾驶室里哭的经销商,还是让人在引擎盖上哭的经销商,论起赚钱来,其实都是弟弟!
你在买车的时候,如对店方有任何不愉快,你就和销售多要一组脚垫或工具箱啥的,应该就能让这家经销商迅速走向亏损了。
这么看来,今年车市是不是就要完犊子了?
不一定,请系好安全带,我要开始转折啦!
各行各业专家都在参考着2003年SARS后的行业曲线,预测将会出现报复性的反弹。我是不大赞同这样的论调的,因为那一条条陡然升高的线,其实只是需求被积累后的释放,最多也就是填一填之前的“坑”。并没有通过外部疫情刺激,产生新的购买需要。
但汽车需求在这次疫情中,是个很特殊的存在,它属于那种被赋予新的购买动机的产品。以前购车需求大多因便捷和享受,但当下在公共交通受阻的情况下,车,这个独立的私密空间,被上升到安全层面。以前消费者购车,内心的OS可能比较文艺,“车,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现在不是了,现在是“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
这部分的人有多少呢?
根据汽车之家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发布的《新冠疫情中国汽车消费洞察报告》显示,疫情爆发前,每100个本来无购车计划的人,就有62个开始考虑买车了,而且首要影响因素考虑可不是灵活用车,而是有效自我防护。
如果不是我们的制造业太发达,能在瞬间弥补全国人民的口罩需求,我们很可能看到全网代购汽车、全民抢购汽车的盛况。
第二个问题:汽车行业在电商化的进程中,都做出过哪些尝试呢?
汽车电商化到现在,可以看作是走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像汽车之家、易车网这些垂直类的平台出来后,主机厂和经销商多了一条接触消费者的渠道,这个阶段大家都是你侬我侬的,各自趁着市场红利期闷头发财。
但是到了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就不那么和谐了。在易观于扬那位小天才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后,经过全社会的概念发酵,互联网+被定为了国家战略。汽车产业链上的各方优势团体在思考如何做互联网+时,全行业性的进入集体迷失阶段。这段时间,你可以看到线上平台开始自营卖车,你可以看到大型经销商集团,自建平台卖车,你还可以看到,主机厂也在自建平台卖车,。
说到这,你发现没有广大中小经销商的影子。没错,这个阶段怎么看,怎么都是一群人以“互联网+”和“新零售”之名,疯狂的拿着网线追着中小经销商揍。前面我们说过经销商其实很弟弟的。无数姐姐曾用血泪史叮嘱过我们,打弟弟,要趁早,否则就别去惹乎他。
尽管在服务器上虔诚的供奉着香炉,每天“一根穿云网线,消费者千军万马来相见”的经文也没断过。但依旧没能改变败局。
经过2年左右的集体性碰壁,线上企业卖不出去车,线下的企业搞个平台,也找不来用户。在这个过程中,还都把曾经的合作伙伴得罪了。看似可以被大规模取代的实体中小经销商角色,在一片刀光剑影的暗战下,吓得动都没敢动,然后就看到旁边的都倒下了。
除了像车源、授权、手续等一大堆真实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原因,导致汽车目前还不能像其它商品一样完全线上交易。就是对“驾驶体验”这种执念的还原,这是主机厂造成的。汽车本来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品,完全是可以实现在线购买的,即使它单价很贵。但从几十年前,营销学创派以来,他们就紧紧相拥,相见恨晚。一个没见过能点石成金的,一个没见过挥金如土的。
宝马把传动响应调教的高一点,营销学:澎湃动力。奔驰把传动调的柔和一点,营销学:尊崇华贵。他们就几十年如一日的强化自身品牌的某种特性,通过各种技术、场景和营销来维护这种特性。
如果带着完全线上交易这个问题来看“驾驶体验”的塑造,本意虽是厂商一直在深挖产品特性,用来为消费者提供独特产品价值。但这个过程也像是在给自己挖坑的过程,当他们想完全线上销售的时候,一抬头,坏了,已经挖到海底两万里,一时半会上不去了。长期的市场教育,让消费者虽然能在线补足很多的信息差,但还是要去店里踩两脚油门和刹车,找找那种被告知的“驾驶体验”,然后再依依不舍的和钱包里的小咸鱼儿say goodbye。
在汽车电商化第二阶段的集体性碰壁后,各方开始反思自身与生态链之间的关系。
在汽车电商化的链条上,各方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在做擅长的事的基础上,附加更多价值,而不是一味追求控制链条上的更多环节。
举个反面例子。就是二手车平台的自营模式。自营模式在电商行业是普遍性的存在,尤其是京东物流让人们垂涎三尺,拥有流量、并掌控核心资源是多炫酷的存在。于是二手车平台开始思考,车况真实信息不透明一直是行业痛点,如果我们能解决这个痛点,那岂不是靠着流量打造品牌,再靠着品牌整合整个二手车市场了?
这么一套看上去很合理的逻辑,事实上也存在着巨大漏洞。首先车辆信息透明度的问题,传统车商解决不了,他们也解决不了,因为这属于国家监管体系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企业层面能解决的问题。其次,车辆信息透明度背后,映射到实际交易环节中的,其实是诚信问题,二手车自营想解决的是二手车商不诚信的问题。但这很可能是个伪逻辑。因为很多车商在区域内耕耘多年,很看重自己的口碑,靠着诚信和本分,在圈子内积累了很强资源能力。这个时候你说要解决诚信问题来切入市场、击败一众对手,解决个屁。
一边大力的在线上推广,一边线下租房、招人、开店、收车。
这么炫酷的一套玩法不是说不行,但要看命了。市场上有血给你输的时候,你还可以处于亚健康,等着规模起来华丽转身,但一旦血库告急,难道要输水稀释病菌浓度吗?这也是我在想的,如果京东在晚出生几年,它是不是现在已经破产清算了。
这一点上,汽车之家就想的很清楚。我只要专注于我擅长的,把C端内容生态做好,用户就跑不了。
作为行业老大(自然很招黑),只围绕C端做内容,显然没有行业老大的担当。
我们就把当下看成是中国汽车行业电商化的第三个阶段吧,在第三阶段,汽车之家思考的方向是,如何为合作伙伴创造更高价值来塑造自身的价值,说白了就是通过让别人赚更多的钱来赚钱,这是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贸易型思维,转为赋能型思维。他们通过数十年的数据积淀和线上运营经验,围绕基础、价值和需求做了一个UVN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对主机厂和经销商分别输出两个很有意思的产品线,。
对主机厂的是一套做消费者战略分群的工具,它即能在你研发的时候提供研发辅助支持,也能在你上市时,帮你制定上市以及后续营销策略。
我们单拿研发辅助这一项来说,一辆汽车完整的研发周期在3年以上,期间每个环节都是比较成熟固定的。市场调研是比较前期的工作,这个工作的质量对后续的影响很大,如果你做过调研,你就会懂。那些被参与奖诱惑,聚在酒店房间里,接受主持人逐个问题问询的消费者,在压力面前,我对他们回答的真实性是严重质疑的。
而且这种方式投入的人力物力很高,尤其是时间成本更高。这个做的差,你是很难自带BGM说搞错了重来的。但是线上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甚至你都可以不通过调研的方式,而是通过海量用户内容,做自然语义分析,这个投入成本和收益之间的产出比,是非常高的。
对经销商那条产品线,我觉得更强大,它涵盖了客群、交易和管理。其实就是基于场景切分的一套精细化运营管理工具。
集客这是平台一直都有的功能版块,也是经销商最关注的功能,现在通过VR全景3D等技术加持,让潜客在屏幕上就能360度看产品,你可以自由放大缩小来看车辆细节,精度嘛,你是可以看清座椅上的真皮纹理的。
集客这只是技术新,后面的交易和管理才是重头戏,那可以说是思维新。因为当客户流量涌入后,如果做不好转化,那也只是白白浪费了流量。互联网运营的经验告诉我们,消费者每前进点击一步,都会伴随着巨大的流量跳出损失,何况是让他去4S店。
所以不能只想着拿到线索把潜客约过来再说,应该想着要让潜客直接下单,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在看这款车,也有很多人是已经决定或快要决定买这款车了,亦或只是缺个“空”,等有“空”了就去找家4S订车,总之他们只是缺少最后那临门一脚,所以,给他啊。这时交易工具中直播、一口价等工具就派上了用场,可以直接把客户更早一步锁定在自己店。
这个工具包中的最后一个工具是偏向内部的管理工具。我们初入职场时,总能听到一些老大霸气的说,我不看过程,我只看结果。但你看看那些牛的企业,哪一个不是把培训做的特别扎实,道理很简单,企业成长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一句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出问题时,你该如何给问题定位呢?该如何改进呢?这些都没有,员工该如何成长呢?一些企业甚至会把团队中有没有能替代你职位的人,作为一项考核leader的指标。汽车之家这套管理工具其实就是员工工作的质量管控工具,方便对员工进行结果和过程的双重管理,针对性的帮助个人改进工作能力,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
第三个问题:会受疫情影响加速吗?
我们看汽车之家的数据,疫情期间,汽车之家智能展厅用户逛店看车呈爆发式增长,节后日均UV较节前相比,增幅为500%。春节前后一周汽车之家智能展厅线索量涨幅为普通集客渠道的8.9倍,截止到2月底,有超过1.5万家的经销商开通了汽车之家智能展厅服务,覆盖了80多个品牌渠道。
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和经销商都在向线上集结,这可能是出于对于疫情的无奈,但也表达出了对线上模式的认可。
任何新商业模式是否能高速发展,不仅要看模式本身是否真的创造了价值,还要看生态链上的各方是否做好了准备,生态链是保证体验的基础。
生态链这个事有多重要呢?我给你讲讲15年前的电商,你感受感受吧。
2005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小朋友~在一个胡同门口绕着圈~(春天的故事BGM)
这个小朋友就是我,胡同门口绕圈是因为那个胡同里有一家黑网吧,我在确认有没有人跟踪。我明显比以往去时更紧张,因为我不是去打游戏的,我有大事要做,买手机!所以你懂的,上网吧,手机,这两项都是一个中学生不能做的,更何况我是要在网上买!
为了这次购物,我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甚至还在草稿本的背面做了笔记,当时我还是个未成年人,那时的未成年人都没有身份证,没有身份证就不能办u盾,所以我先去银行用户口本办的口令卡,就是那种横列是数字,纵列是字母的矩阵卡,每次支付时,它会给你一组数字和字母,你把它当坐标,去找口令卡上的数字,然后像填验证码一样填上去,大概就有60%的概率是能支付成功了,别问我为啥是60%的成功率,去问马老板。
但这次购物并未成功。我想办法搞出来户口本、躲过了神出鬼没的班主任,最后却栽倒在网吧老板手里。
网吧老板看到我居然在易趣上买手机(你没有看错,不是淘宝),赶忙放下那些电脑死机同学的求助,开始对我进行劝解,告诉我网上都是骗人的,言语中,带着他深谙此道的小傲娇。
那场面,就像银行职员制止给陌生账号打巨款的大爷大妈一样。
在网吧老板的一波节奏带领下,围观群众像潮水一样涌来,他们一部分是来猎奇网购的,我觉得更多是来看SB的。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那次线上购机告吹。因为我一旦下单,半个月内拿不出手机显摆,就证明我是被骗了。我将迅速在镇上走红,我的事迹会遍布小镇的大街小巷,当然还有我爸妈的耳朵里。
到那时,哼哼~按上述故事的关键词算,一个关键词,一顿毒打!
你看,那个时代就是平台机制、监管机制、商家、物流等基础设施没准备好,消费者也没准备好。所以在商业模式没问题,但生态没准备好的前提下,电商初期发展是很慢的。
而当下汽车的电商化明显和那个时代不同。
从消费者来看,线上行为可能比线下行为还多,现在不要说买手机、买车,就是房子也都开始在网上买了,恒大在2月,通过线上卖房,达成了447亿元的交易额。有很多人认为是恒大线上折扣很大,靠着折扣谁还不会卖。注意啊,同志们,对于那些每天一睁眼就欠银行好几个亿利息的大老板们来说,公司现金流比他自己掌心的生命线更能准确衡量老板们的寿命。
从供给端来看(主机厂和经销商),也不再需要闭门造车,狠扑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为车商方准备好了成熟的精细化运营方法论和产品。需求和供给两端都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大势是不可逆的,大势是不可阻挡的。
综上种种吧,这次疫情把大家困3个月,也把企业急三个月,穷则思变,这就相当于给大家的发令枪,不仅仅是汽车业的精细化运营会加速,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应该加快精细化运营。
现在不是龟兔赛跑,乌龟已经在上一轮中被淘汰了,这场比赛里,个个都是健步如飞的兔子,要比的也是真本事,就看谁跑得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