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医院产科,有个叫做「过堂」的传统。
其实呢就是一个面对前辈和同行,需要极强心理素质的内部质疑讨论会,看看各位医生们有没有尽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
一般来说,如果可以顺利地阴道分娩,无论对产妇还是宝宝,都是有不少好处的;
而且,对于下一次怀孕,也有有利的影响。而剖宫产手术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如果条件适合,医生还是希望可以尽量阴道分娩的。
但是,「条件适合」,说说容易,真正判断起来有时候还是很困难的。毕竟医生不是神仙,他们还无法预知未来。所以,很多时候,医生也要面临选择的纠结。
为了降低剖宫产率,科室每个月会拿出一个周四中午的时间来讨论上个月的剖宫产情况。
方法就是,随机选出上个月某一天里所有的剖宫产手术,逐个分析手术指征,主刀医生要接受其他医生的质询,回答大家你为什么要做这台手术。
有一些手术理由是非常明确的,解释起来自然就很容易;但也有一些手术,理由可能就不那么充分了,你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回答,这台手术一定要做吗?
你有没有做过努力避免这台手术?面对前辈和同行的质疑,有种在法庭上接受讯问的感觉,如果发现有处理不当的地方,他们批评起人来可是毫不留情面的。所以,我们也把这个内部讨论会称为「过堂」。
我的一台手术就曾经被「过堂」抽中过。
讨论会有全科几十个医生参加,主要提出质疑的是大科室主任和几个病区的科主任,由住院总医师向大家汇报手术和病史。那一次,开始的几个手术指征都是比较明确的,如臀位、瘢痕子宫之类的。「下一个手术是急诊手术,第二产程剖宫产。」住院总医师继续按常规汇报病史。
「第二产程剖宫产?」听到这几个字,我们的大科室主任来了兴趣。「是的,宫口开全后 1 小时 40 分决定手术,手术指征头盆不称。手术医生田吉顺。」
啊?抽到我开刀的患者了!哪个患者?什么情况?都过去一个多月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印象啊!还没等上级医生们发问,我心里已经在打鼓了,脑子里开始快速调集信息。
「头盆不称,第二产程头盆不称。」科主任反复念叨着这个手术指征,显然不是很满意这个理由,「田医生,这是你开刀的患者,情况讲一下吧。」
「时间有点儿久了,具体情况印象不是很深,就记得当时宫口开全将近两个小时了,做阴道检查我发现胎头还比较高,好像只有棘下 1.5 厘米(棘下 1.5 厘米,即坐骨棘平面下 1.5 厘米,指胎头颅骨最低点位于坐骨棘平面下方 1.5 厘米位置,用来描述胎头下降程度),而且有个比较大的产瘤(产瘤,分娩过程中因为胎头被挤压的原因,形成的头皮下水肿)。
产妇产力还可以,但是用力屏气的时候胎头下降不是很明显,所以当时考虑有头盆不称的情况。」我把刚刚努力回想起的信息尽可能地都说了出来。
「胎方位怎么样?」科主任开始提问。
「应该是正的,枕前位。」
「是的,手术记录上描述是左枕前位。」住院总医师帮我补充。
「胎儿出生体重多少?」
「7 斤 7 两。」这个重量我还是记得的,因为已经快要到巨大儿的体重了。
「嗯。7 斤 7 两,胎儿体重也不算小。」看来,科主任还是认可我的看法的。
「从胎儿体重来看,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宫口开全之后先露还比较高,从描述来看,双顶径骨质部分应该还没有越过坐骨棘平面,而是形成一个产瘤,所以头盆不称的指征应该是成立的。需要做手术是没有问题的。」
听科主任讲到这里,我轻舒了一口气,看来这次讯问要顺利通过了。
「但是,手术时机我们还要再看一下。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